1.2008年3月豆油价格猛涨是什么原因?

2.油价两块多是什么时候

3.网友纷纷反应油价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5.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油价为何猛涨_油价为什么涨跌

2021年9月柴油猛涨是国际原油价格呈偏强走势。

一方面,市场继续担忧能源危机问题,特别是欧洲天然气紧缺依然严重,价格高企下对石油替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沙特和俄罗斯仅增产40万桶/天,这导致供应较为紧张。

不仅如此,从沙特和俄罗斯等国的表态来看,下次减产会议也难以加大增产量,俄罗斯甚至预期油价将会迈过100美元/桶。因此,乐观氛围下,国际油价上涨依然稳健。

截至10月21日收盘,国内第10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变化率为6.81%,预计10月22日24时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每吨分别涨300、290元,升价92#汽油及0#柴油分别上涨0.24、0.25元。

本轮调价落地后,9-10月份,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将实现“四连涨”,消费者用油成本显著增加,汽油、柴油分别累计上涨875元/吨、845元/吨,折升价分别为92#汽油0.69元、95汽油#0.73元、0#柴油0.72元,目前车主加满一箱50L的92#汽油比8月底多花34元。

2008年3月豆油价格猛涨是什么原因?

导读10月进入中旬,在国内农产品市场,近期,国内生猪以及豆粕行情逆势上扬,猪价、豆粕“猛涨”,其中,生猪价格涨至17个月以来的新高,而豆粕行情也呈现大幅上涨的表现,国内主流油厂报价涨至5300~5400元/吨,而在国内成品油市场,10月11日0时起,油价延续9月21日调整后的行情,本轮油价“搁浅”,但是,新一轮油价调整周期到来,国内汽柴油价格开局不利,油价“涨翻天”!那么,市场发生了啥?

油价开局不利,行情“涨翻天”!

据了解,受国际原油市场行情大幅冲高,国内汽柴油价格冲低回调,10月11日,新一轮计价周期开启,一揽子原油变化率维持在4.64%,预计,第一个工作日,国内汽柴油价格大涨360元/吨,折合每升涨价0.27~0.33元!

油价开局不利,行情“涨翻天”,根源在于欧佩克此前发布消息,将逐日削减200万桶石油的产能,这也加剧了市场对于原油供给紧张的担忧!目前,美国WTI原油价格跌至90.85美元,相比前一日回落了2.43%!但是,价格仍横盘高位,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仍有进一步冲高的预期,部分机构预测,原油价格或将涨至100~105美元/桶左右,这也将支撑国内本轮油价大涨的基础!

目前,国内油价调整共计19次,其中,11次上涨,7次下跌,1次搁浅,而新一轮油价调整时间为10月24日24时,油价或有大涨的趋势!截止到目前,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加满50L汽油比年初要多花52元左右!

豆粕行情大涨!

国庆期后,国内豆粕行情大幅上涨,据了解,此前几日,在沿海地区油厂报价上涨170元/吨,天津部分贸易商豆粕报价上涨170元,山东、江苏等地主流油厂涨价120元,国内现货豆粕行情持续走强!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10月10日,山东地区,油厂豆粕价格涨至5300元/吨,江苏地区油厂报价涨至5320元/吨,而在广东沿海地区,油厂报价冲高5410元/吨!

国内现货豆粕行情“猛涨”,一方面,市场炒作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分析师担忧10月份大豆入港规模不足,国内部分油厂断豆停工,对于国内豆粕产量有明显的冲击,加剧了市场看涨的情绪;另一方面,主流油厂大豆库存不足,豆粕库存处于历史低点,而国内需求端表现旺盛,加剧了市场对于需求不足的担忧!

受国内豆粕行情高涨,饲料企业成本大幅提升,目前,国内主流饲料企业进入10月份,涨价现象不断,部分水产料,畜禽料以及反刍料都有明显的上涨,其中,部分生猪全价料、浓缩料以及教槽料等,涨幅达到了100~300元/吨!而受豆粕行情大涨,养殖端成本也明显提升,据机构测算,国内豆粕行情每上涨100元/吨,直接拉动养猪成本上涨0.09元/公斤!

生猪价格“冲高”!

在国内生猪市场,目前,猪价延续了持续冲高的表现,本轮猪价累计上涨幅度近10%,国内生猪价格涨至13.2元/斤!目前,低价区,东北市场,猪价徘徊在12.7~13.1元/斤,黑龙江以及吉林市场有横盘趋势,但是,辽宁市场震荡偏强,而在华北大部,猪价涨入“13元时代”,高价猪源逐步冲高13.4元/斤!在南方市场,猪价稳中上涨,高价地区,猪价持续冲高,其中,川渝地区,均价涨至13.5元/斤,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猪价涨至13.6元/斤,而在广东地区,均价冲高13.6~14元/斤!

目前,屠企散户收猪结算价持续冲高,而从市场反馈来看,市场大猪出栏价格表现更加的强势,由于天气转冷,市场屠企大猪屠宰积极性高涨,但是,养殖端大猪存栏普遍不足,大猪供给偏少,支撑了大猪价格的强势,而受大猪利好较多,养殖户压栏积极性较高,这也限制了阶段性生猪供给的压力!

据市场反馈了解,目前,散户猪场压栏增重操作不断,而规模猪企出栏节奏恢复正常,但是,市场多地屠企仍面临一定的收猪压力,虽然,消费市场节后需求降温,市场二次育肥现象也有回落,这造成了屠企有一定减量收猪的表现!但是,从购销博弈来看,市场仍有一定缺猪的态势,屠企报价稳中偏强!

短期内,猪价或将延续横盘震荡的表现,但是,随着官方即将开启新一轮猪肉放储,预计,猪价有波动偏弱的走势,但是,下跌难以持续,下行幅度也将较为有限,市场缺猪以及养殖户散户猪场挺价惜售的情绪,仍将持续猪价维持高位震荡的反馈!

玉米价格窄幅下跌!

9月中下旬后,由于陈粮玉米库存见底,贸易商惜售挺价,而新粮玉米零星上市,工厂挂牌价高开为主,但是,进入10月中旬后,随着新粮玉米上市节奏加快,市场潮粮供给宽松,而深加工企业潮粮建库缺乏积极性,贸易商随收随走,企业到货量也将逐步宽松,玉米价格有窄幅偏弱的走势!

目前,东北以及华北地区,新粮玉米震荡上量,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不断调整新粮收购价,尤其是,黑龙江部分中储粮直属库30水分潮粮收购价定格在1元/斤,这也对深加工收粮有一定导向作用,部分地区,新粮开秤价有窄幅回落的表现!而在华北市场,受天气放晴,新粮上市增多,价格以震荡偏弱为主!

据数据显示,东北、华北大部地区,工厂挂牌报价普遍以企稳为主,黑龙江地区,新粮报价徘徊在0.98~1.05元/斤左右!河北、河南地区,工厂干粮报价徘徊在1.38~1.43元/斤。

而在山东地区,受新粮上市增多,工厂排队车辆增加至770车左右,企业报价窄幅偏弱!

短期内,受新粮上市宽松,玉米价格仍有震荡偏弱的走势,但是,进入10月下旬后,华北以及黄淮地区,秋粮玉米收割结束,玉米上量达到阶段性的高峰,国内多元收购主体也将开始建库,玉米价格也将逐步企稳,价格呈现窄幅偏强的走势!中长期来看,受需求端表现提振,玉米有减产的风险,价格仍将长期看好!

开局不利!油价“涨翻天”,豆粕、生猪“猛涨”,玉米窄幅下挫!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

油价两块多是什么时候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食物油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豆油、菜籽等期货价格不断创出新高,批发和零售价格也紧随而上。不少食物油出口国在分享上涨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出现了本国市场价格高企所引发的通胀的隐忧。

1.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连创新高,近期价格处历史高位。

今年以来,美国芝加哥期货(CBOT)豆类品期货、加拿大温尼伯商品期货(WCE)油菜籽期货、马来西亚衍生品(BMD)毛棕榈油期货等国际上有影响的食物油期货价格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涨趋势。

大豆是食物油的基础产品,也是最重要的期货品种。而菜籽油、棕榈油等在国际市场都是被看作为替代品。因此,这里以CBOT大豆市场为例来说明价格走势。从1月3日开市,到7月13日,开盘700.7,最高948.3,最低671.3,收盘948.1,上涨257.6(单位均为美分/蒲式耳),涨幅36.7%。其走势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月10日CBOT大豆指数的最低点671.3美分/蒲式耳(1蒲式耳大豆=27.100公斤)一直炒至2月22日的最高点813.5美分/蒲式耳,最大幅度为142.2美分/蒲式耳。主要炒作因素是美国职业农场主组织(Pro Farmer)在其间抛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新产季大豆的种植面积可能急剧减少860至940万英亩。第二阶段:从4月24日的最低点732.2美分/蒲式耳开始,一直爆炒至6月18日的最高882.4美分/蒲式耳,最高幅度达150.2美分/蒲式耳,而这一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天气因素炒高了100多美分/蒲式耳。第三阶段:从6月22日的最低点817.4美分/蒲式耳一直炒作到7月13日的最高点948.3美分/蒲式耳,其最大波幅为130.9美分/蒲式耳。期货价格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这主要是因为6月29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一份令所有市场人士大跌眼镜的报告,即:美国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6408.1万英亩,较三月份的数据大幅削减305.9万英亩,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测的6783.8万英亩的平均值(预测区间为6600—6900万英亩)。当天CBOT大豆各合约一度涨停开盘。

经过市场有地进行播种面积——天气状况——播种面积的三个阶段炒作,使得CBOT大豆上升近260美分/蒲式耳。值得注意的是,以前CBOT大豆是上涨——种植面积增——下跌——种植面积减少——再上涨的循环模式,而现在出现了新情况是上涨——种植面积减少——再上涨——再减少种植面积的恶性循环模式。

7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预计全球2007-2008年度大豆产量达到2.221亿吨,低于6月预测的2.253亿吨,也低于2006年的2.361亿吨。事实上,除了巴西之外,全球其他几个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均有程度不等的减少,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调低至7140万吨(6月预测7470万吨,2006年为868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为4700万吨(2006-2007年度为472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预计为1560万吨,也低于2006-2007年度的1620万吨。不过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6100万吨,和6月预估值持平,也高于2006-2007年度的5900万吨。

从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略微调低到了2.342亿吨(6月预测为2.343亿吨,2006年为2.252亿吨)。全球大豆出口预计为7550万吨,和6月预测持平,2006年为7050万吨,其中阿根廷大豆出口预计提高到1020万吨(6月预测860万吨,2006年为800万吨),巴西预计为20万吨(6月预测20万吨,2006年为2460万吨)。美国预计为2780万吨(6月为2940万吨,2006年为20万吨)。这也将导致2008年9月底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降低到5187万吨(6月预测为5400万吨,2006年为6417万吨)。

总体看来,报告印证了市场近期对全球下一年度大豆供应吃紧的担忧,这也使得市场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美国大豆单产降低或者南美大豆播种面积降低的因素都极为敏感。从最新的气象预报看,美国西部玉米种植带可能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而7月底和8月份正值美国大豆关键的结荚期和灌浆期,炎热干燥的天气将会导致大豆单产潜力受损。除了天气因素,美国大豆价格的上涨也是为了鼓励巴西农户增加播种面积。一般预计巴西新豆播种面积将会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从雷亚尔汇率持续走强来看,这显然不利于巴西大豆种植收益提高,因为巴西大豆主要是用来出口,所以美元相对雷亚尔越是疲软,农户换回的收益就越少。现在雷亚尔汇率位于近7年来的高点,1雷亚尔可以兑换0.53美元,年底之前可能达到1美元兑换1.8雷亚尔。因此,在南美大豆播种季节开始前(也就是未来三到四个月里),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的几率很大,特别是如果美国中西部出现炎热干燥天气的情况下,以便能够鼓励南美农户尽可能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弥补美国大豆产量下降带来的全球供应缺口。

加拿大WCE油菜籽期货、马来西亚BMD毛棕榈油期货等价格基本上与CBOT走势相同。自从2006年以来,马来西亚粗棕油期货价格飙升近80%,现货价格创下了8年来的新高。

2.三大因素支撑国际棕榈油价上涨

7月以来,国际棕榈油市场大幅上涨,24度棕榈油近月装运港船上交货(FOB)价格为每吨(下同)7.5美元,较前一周上涨22.5美元;33度棕榈油FOB价格为792.5美元,上涨22.5美元;44度棕榈油770美元,上涨10美元。

国际棕榈油市场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CBOT大豆市场大幅上涨的带动。美国农业部大幅调低2007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数据,导致CBOT大豆市场大幅上涨,对BMD棕榈油起到支撑作用。第二、近期纽约商业(NYMEX)原油大幅上涨,使得棕榈油在生物燃料行业的需求前景改善,吸引投机资金做多。马来西亚到2008年时强制要求在传统燃料中掺混生物柴油,并且打算提供补贴,确保生物燃料项目获得成功,这也对BMD棕榈油市场形成支撑。第三、印尼调高棕榈油出口基价,增加了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出口竞争力。印尼将毛棕榈油的基准出口价格由此前的每吨(下同)622美元上调至676美元;24度棕榈油基准出口价格由676美元上调为746美元;33度棕榈油基准出口价格由此前的652美元上调至737美元。印尼上调棕榈油出口价格有利于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出口,对BMD棕榈油市场有利。

3.全球油菜籽供应趋于紧张,整体价格趋势保持向上。

据德国《油世界》预计,2006/07年度全球10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消费量预计将达3.96亿吨,高于3.92亿吨的同期产量。2007年全球油菜籽产量预计为5160万吨,高于上年的4720万吨。其中欧盟油菜籽产量预计达到1780万吨,上年为1610万吨;中国产量预计为1100万吨,低于上年的1270万吨。加拿大产量预计提高到980万吨,上年为850万吨;澳大利亚产量预计提高到140万吨,上年为51万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全球油菜籽消费量增长明显,预计为5220万吨,上年为4910万吨。油菜籽加工量预计为4900万吨,上年为 4610万吨。从期末库存来看,预计今年为470万吨,上年为530万吨,库存对用量比预计为9.0%,上年为10.9%。可见,今年全球油菜籽供应趋于紧张,整体价格趋势持续向上。

造成供需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市场对生物柴油的炒作,从而预期菜油、豆油、棕榈油需求将可能大幅增加,供需基本面将偏紧。这一点在去年末的市场反应中较为明显,在德国,随着能源价格下挫、植物油价格相对坚挺及2006年8月开始实施的每升9美分的能源税造成生物柴油生产利润下降等,导致了生物柴油消费量下降,菜籽油和油菜籽价格出现了短暂的下跌。今年以来,由于豆油、菜油、棕油价格的大幅爆涨,如此高的成本已失去了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意义。但是,不断有新的预测调高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这无疑将给油菜籽供应带来逼迫的气氛,为其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依据。

4.周边国家食物油价格上涨带来供应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剧。

棕油是印尼人的主要食用油,但由于作为烹调油和生物燃料的棕油价格飞涨,很多印尼人因为买不起,只能改煮无油之炊。已经迫使很多印尼穷人改吃水煮、而不是用油炒食物了。

作为世界最大棕油生产国之一,印尼会从油价上涨中获利,但是因为国内食用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地上涨了三分之一,造成千千万万的印尼普通百姓负担不起。另外食用油价格上涨,也让经济政策官员担心会对通货膨胀带来冲击。未加工食品包括食用油价格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是构成消费物价指数的商品和服务篮子中,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块。

印度是主要的植物油进口国,每年食用油需求的一半要靠进口来满足。由于今年油籽预计减产,这也使得印度对进口植物油的依赖性提高。印度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在于本地油籽产量降低,而且国际棕榈油价格创下数年新高,也带来明显的支持。

印度植物油价格近期持续走强,带来了国内通涨率指标的继续高企。到3月底,印度批发价格指数比一年前提高了6.39%,印度为了平抑通涨压力,已经将毛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70%调低到了60%,把24度精炼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80%调低到了67.5%。相比之下豆油进口关税仍然维持在45%。由于用于计算关税的基础价格依然维持在2006年7月份的水平上,这有助于降低这些食用油的进口成本,也有利于进口增长。

总体上说,国外食物油价格仍然处在上涨趋势之中,除了种植面积减少及天气因素以外,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面临通胀威胁以及投资基金在期货市场兴风作浪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CBOT大豆市场很有可能达到1065美分/蒲式耳或1116美分/蒲式耳。

网友纷纷反应油价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018年10月份

石油价格猛涨应该说只是一种市场恐慌,但是结构性供应危机谈不上。无论从短期或长期来说,流动性泛滥、美元弱势及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导致油价将持续上涨,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应做好应对长期高油价的准备。

即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在40美元-130美元之间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正常调整,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网友纷纷反映油价价格上涨过快过高,这件事情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不得不说的是出现油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疫情原因,因为我们都知道疫情对于世界也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原油也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原油是世界商品之首,它的价格上涨必然也会带动着我们需要的其他商品价格上浮,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去超市买菜的话,也会发现菜的价格也在涨,馒头的价格也在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块涨价的,同时原油价格的上涨也是让人感觉到是很震惊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受疫情影响旅游业的减少也是让汽车行业变得发展缓慢下来,同时也导致了消费比较缓慢,同这样原油的需求量也就会越来越少,需求的少了,原油的价格自然也就开始上涨了。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在欧美一些国家来说,他们的冬季取暖不像我们中国一样有集中供暖或者说有天然气一样的东西,他们大部分都是考虑用原油来进行取暖的,因此原油的使用就非常的多了,大幅度上涨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取暖旺季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上涨,对于我们车主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开心的消息了。得不出的是我们都知道原油的上涨与其他的证据因素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因为很多国家对于这次的疫情也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国家的政局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才会让原油有如此大的影响。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说起原油产生的影响还是对我们开车的人的影响是最大的,以前的时候200块钱就能跑一个月,现在的时候400块钱都不够用的,可以看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开支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低碳出行就要低碳出行太好,因为这样也是对当地环境的一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于我们生活的一种负责任,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好的话,那么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的身体不好就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影响我们的家庭。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在原油上涨的时候少给汽车加点油,既环保卫生,而且还锻炼自己的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3—1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从1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