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经济

2.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3.经济衰退担忧加剧,美油跌破90美元大关,将带来哪些影响

4.中国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什么挑战 阻扰 该怎样面对大神们帮帮忙

油价明日上涨多少_明年油价91美元将见顶

通胀是肯定的,CPI大于4%都是危险的,目前约在7-8%。这种情况预计会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逐渐得到控制,但今明两年仍会在5%以上。

此时办实业,投资的成本会增大,风险也逐步增加,但居民的消费购买力可能会有所增长。因此,做点对路的普通小生意尚可,银行理财也算比较稳妥。股市如果能抄底而入,暴富的机会略大于套牢的风险,不过真正的行情到年底才会显现,可以关注。

我国经济

未来三个月美元走势第一阶段为年初至3月底,美元指数从89.21的低位一路震荡上行至93.44的阶段性高点。这段时间内,美元指数的上行趋势主要受美债收益率的走高所带动,市场热捧“再通胀交易”推升了通胀预期,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年初的0.93%一路狂奔至3月末的1.70%,美债收益率的快速走高叠加油价上涨带来的潜在滞涨风险成为了引发市场担忧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导火索,令美元兑低息货币大幅升值,美元指数震荡走强。第二阶段为4月初至5月底,美元指数见顶回落,一度跌回了年初的低点。在这段时间内,非农数据连续不及预期、美国财政支出增加、市场流动性维持在相对宽松而非收紧状态、鲍威尔的多次公开场合鸽派发言共同推动了美元指数的下行趋势。第三阶段为6月初至今,美元指数在90关口震荡近一个月后,再次王者归来,从90快速上行至关口。下半年美元兑几乎所有G7货币走强,主要原因是在美国劳动力市场快速修复和实际通胀数据不断走高的背景下,市场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定价了美联储Taper—加速Taper—加息的时间表。美国通胀高烧不退使得鲍威尔在获得连任后不得不抛弃“通胀暂时论”,市场对美联储加速Taper 的预期在12月FOMC会议上得以兑现,首次加息时点提前至明年年中。美联储和其它G7央行的货币政策分化支撑了美指的走升,并不断创下年内新高。

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2008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

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升值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10.2%提高到今年的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的5.2%提高到今年的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下图显示,2008年二季度以来,反映经济未来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数下降势头明显,表明经济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在增大。

对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测详见附表1。

二、充分估计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性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今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

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

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明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三、2009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的经济增长情景预测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将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分为轻微衰退、低速增长和轻微复苏三种情境,相对应地设计了三种不同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模拟预测了三种可能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见附表2)。

1.中方案:平稳增长情景(GDP增长9%左右)

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低速增长但没有陷入衰退,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8年有所下降,国内外没有比雷曼破产、汶川地震更强烈的突发发生;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6%-17%,保证对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

在上述条件下,经初步测算,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将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3%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考虑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景气连续惯性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从现在掌握的信息分析,2009年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达到60%左右。

2、高方案:快速增长情景(GDP增长9.5%以上)

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在2009年出现复苏,世界经济实际情况好于预期,国际石油价格水平低于2008年,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发生;同时,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实行“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中央财政发行建设国债3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8%左右,向在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包括房地产)提供充足的。

在上述条件下,虽然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008年的27%下降到15%左右,但新开工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投资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4.5%。由于就业和收入状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8%。国际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使出口增长17.5%,国内保持高增长使性产品的进口需求保持旺盛,进口增幅也达22.5%,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447亿美元左右,同比减少6%。初步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保持9.5%以上的速度,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继续保持在5%左右,理顺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和宏观调控全面扩张政策的力量重合,较好维持了经济景气,继续保持就业扩大的局面,但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源、环境压力,可能使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前功尽弃,不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在20%左右。

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长8.5%以下)

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轻微衰退;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5%以下,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虽有灾后重建等政策性投资支撑,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也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景气下滑,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1.5%和16.5%,贸易顺差2291亿美元,同比减少12%。经济增长率可能下滑到8.5%以下。由于经济景气明显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5%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政策变化的紧缩效果叠加,使经济降温过快,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金融坏帐快速浮出水面。我们认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必然会根据经济运行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这一情景发生的概率仅为20%左右。

四、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充分,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力激发国内各方面发展积极性,因此,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活力和潜力,通过适时有效的调控,我国经济定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建议是:

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建设投资,由配置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三农”项目等,用银行配套、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带动作用。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它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能源价格、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税费制度,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经济衰退担忧加剧,美油跌破90美元大关,将带来哪些影响

在经济压力下,依然呈现“小温回升”的特征,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最新宏观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有所好转,但当前经济结构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给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在生产持续回暖、工业增加值持续回暖、PMI重回扩张区间、能源消费双控回调的背景下,能源生产明显加快,下游生产意愿增强。需求方面,消费在去年疫情扰动的高基数下表现不佳,双十一对消费的提振明显弱于往年。制造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仍有支撑作用,基建投资国债发行加快。但由于压实工程的质量要求、项目用途调整的时滞性、终身追责等原因,年末天气因素难以加入,政策修正后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外贸方面,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但价格仍是主要贡献因素。

从宏观调控看,“先立后破”的格局逐渐形成,以往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一刀切”政策得到纠正;房地产去金融化的主线不变,但追求短期内的市场稳定,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年内将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2023年力度适当提前。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一季度大概率大开信贷,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

整体来看,内需依然疲软,外需对供给有一定支撑。受此影响,先行经济指数仍在缓慢下滑,经济增长压力不容忽视。前期政策纠偏、近期RRR降准等跨周期、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经济增长积蓄能量。

能耗、物价稳定、供应保障双控整治,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11月份,工业生产同比读数继续小幅上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至3.8%。从三大工业生产大类来看,矿业和电热水业仍是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动力。矿业同比增速6.2%,前值6.0%,电热水同比增速11.1%,前值11.1%。两者的高水平都与能耗双控的整改有关。在能源价格和供给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行业生产明显加快。制造业同比增速2.5%,比上月小幅上升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有回暖迹象。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继续领涨。11月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速为15.1%,远高于行业整体的3.8%。从子行业来看,工业生产链下游生产意愿普遍回升。主要原因是能耗双控一刀切整改和稳定供应成效明显,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下游企业利润率回升。

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服务业小幅回落,生产端边际经济运行有所改善。1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为50.1%和52.3%,分别比上月变化0.9和-0.1个百分点。制造业PMI时隔两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为3月以来首次企稳回升。在供应方面,11月份,PMI生产指数为52.0%,较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2.0%和31.7%,均高于市场一致预期。今年以来,出口韧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外需对出口有较好的支撑;国内对进口的需求得到提振,能源进口出现强劲复苏,释放出经济复苏的信号。仍然应该看到,价格仍然是进出口增长的核心支撑。11月份,出口价格指数为108.1,同比增长10.5%;进口价格指数在110以上。自4月份以来,进口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110。回顾过去,出口仍然具有弹性,贸易顺差预计将保持高位。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对经济的实际拉动可能有限。

图2:进出口超预期,贸易顺差保持高位。

图3:进出口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价格仍是进出口的主要贡献因素。

图4:餐饮消费下降,汽车零售有回暖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次回落,制造业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降。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前值低0.9个百分点。

一是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4%,较前值低0.4个百分点。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提高,但当月增长势头疲软是更重要的拖累因素。直接原因是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连续第五个月为负,且降幅继续扩大。从经济发展的主线来看,“去房地产化”已成趋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正在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正逐渐向制造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年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从近期一系列会议传达的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市场短期内维稳需求强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从宏观角度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主旋律,2023年房地产投资预期不必过于悲观。

二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0.5%,当月同比增速为-3.6%。下半年专项债券基金的后期发行并没有带来基建增速的大幅提升。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先立后破”的政策节奏,修复大宗商品供需错配,压低价格,逐步减少对基建的扰动。但年内影响仍有限,叠加末期施工受区域和天气因素扰动较大,12月仍难发力。2023年财政政策大概率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叠加商品价格大概率下跌,阻碍基础设施发展的因素被清除。2023年,Q1的基础设施发展可期。

三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加。

长13.7%,两年平均增长3.8%,维持高位。年内制造业投资动能将依然保持强势,支撑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经济在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向制造业倾斜。但房地产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上下行速度并不均衡,幅度差距较大,短期内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维稳诉求增强,投资可能部分回流地产,后续制造业投资预计将会有小幅下降。

图5:制造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图6:房地产开发资金持续回落,但斜率有所好转

CPI破2,PPI—CPI剪刀差收窄,通胀潜在风险有所降低

11月CPI同比增速上行至2.3%,较10月增速上行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较前值有所降低。11月PPI同比增速回落至12.9%,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为0%。

CPI上行至2.3%,但更多是基数较低导致,食品对CPI的拉动不及预期,非食品项拉动有所减弱。在食品方面,冬季消费旺季叠加养殖户惜售压栏,11月猪肉环比上行12.2%,对食品项由拖累转为拉动,但保供政策下蔬菜的供给端约束明显放缓,环比涨幅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至6.8%,是食品项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非食品方面,能源消费品对非食品项的支撑作用减小。进入12月,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稳中有降,农业农村部也表示,猪肉价格还将维持当前水平,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非食品方面对CPI的带动也趋于减弱。在12月基数抬升的背景下,预计CPI增速可能有所下行。

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明显减弱,11月PPI同比见顶回落,下行至12.9%,环比为0%。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快速回落,生活资料涨幅略有走扩,但对PPI影响相对较小。进入12月,油价有所回升,国内煤价维持平稳,在国内稳价保供措施继续发挥效果,海外供应链逐步通畅的情况下,PPI同比已易下难上。

图7:PPI—CPI剪刀差收窄

社融增速企稳

11月新增社融2.61万亿,同比多增4786亿元,债券融资同比多增额扩大至4158亿元,企业债券同比由少增转为多增3264亿元。11月份新增人民币1.27万亿元,同比由上月的多增转为少增1605亿元。M2同比增速由升转降至8.5%,M1增速小幅反弹至3%,结束此前连续9个月的下行态势。M2—M1剪刀差有所缩小。11月社融读数中,对实体新增为1.3万亿,同比少增2309亿,为主要拖累项,其主要原因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到期,表外融资规模继续收缩。债表现亮眼,专项债如期发行完毕,融资端明显回暖。11月新增人民币低于预期,居民中长期继续走强,同比多增扩大至772亿元,反映在前期地产调控政策从紧的基调缓和下,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融资端改善预示着地产销售端或将逐渐企稳。企业部门中长贷同比少增2470亿元,出现大幅减少,票据融资仍是企业的主要拉动项。

图8:11月融资回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经济稳增长成为短期主要任务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为“稳”,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且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迎接二十大背景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重提,意味着经济稳增长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和硬要求。

其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且将适度提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2023年财政支出进度将加快,结合11月24日国常会要求“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项目储备提前的动作看,明年财政政策大概率将会前置。在严肃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要求下,地方推进基建发力较难持续,发力大概率主要集中于一季度。

其二,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财政货币政策联动组合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新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指向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发力的概率较高,货币政策大概率将配合地方债发行形成合力。

其三,货币政策结构性特性明显,定向宽信用将进一步发力。有质量的宽信用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是主要手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小微、科技、绿色是明年货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构性调控的重点。12月16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认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多体现在宽信用层面,结合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预计明年面向小微、科技、绿色企业的融资支持将成为主要宽信用方式。

本文源自光大信托

相关问答:相关问答:什么是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预测这些关键因素未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机遇与威胁。

(1)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包括: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因素;法律体系、法规及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财政与货币政策、能源和运输成本;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人、失业率、通货膨胀与紧缩、利率、汇率等。

(3)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与习俗、消费习惯、就业情况等;人口、土地、、气候、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4)技术环境因素包括:创新机制、科技投人、技术总体水平、技术开发使用速度及寿命周期、企业竞争对手的研发投人,社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待遇等。

企业宏观环境因素的四个方面可用图反映。

除了政治环境因素以外,甲公司收购乙公司还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因素。由于甲公司在收购之前已经进行了其他高额并购,财务状态并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大手笔并购,会给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带来一定压力;另外,全球铝价处于低迷状态,收购后对于甲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

中国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什么挑战 阻扰 该怎样面对大神们帮帮忙

首先会使欧美国家持续陷入高通胀压力,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被迫启动加息、缩表等措施,引发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特别是欧洲的经济数据特别差。与此同时,欧元大幅下跌,美元上涨。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情绪重燃,导致油价进一步下跌。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与北半球夏季石油消费叠加。随着旺季的到来,诸多利好因素产生共鸣,推动油价再度走强。

其次促使美联储大举加息,并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担忧。由Omikron变体引起的案件激增,然后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随后通胀达到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通胀和增长放缓之间的拉锯战,在收紧金融条件以应对通胀和试图避免彻底恐慌之间找到平衡,我认为我们不太可能看到软着陆。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者支出放缓,通胀居高不下,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上升。

再者是加息的溢出效应。在美国滞胀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担忧中,贵金属将受益。?徐颖表示,目前境外债券市场对通胀和加息的定价较为充分。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在通胀未失控的环境下,债券收益率可能逐渐见顶,利差将支撑美元指数。?走弱,因此美元对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压制也将减弱。未来大宗商品将面临需求疲软,当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增强时,价格将进一步走弱。

要知道美联储杰罗姆鲍威尔重申,央行对抑制通胀的关注是?无条件的?,劳动力市场的强劲势头是不可持续的,这引发了对进一步加息的担忧。潜在衰退和放缓的警告盖过了石油市场的基本面,这些基本面表明供应限制正在加剧。投资者一直在减持风险资产,因为他们正在评估各国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来对抗通胀的行动是否会将世界经济推入衰退。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2008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 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 2008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亿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充分,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激发国内各方面发展积极性。因此,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活力和潜力,通过适时有效的调控,我国经济定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制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 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建设投资,由配置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支持“三农”项目,用银行配套、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他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上,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能源价格、改革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税费制度,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