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_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下的天花板价格条款

论气候变化国际立法对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发展与挑战

承担大国责任 应对气候变化

法者,理也,源于生活,体现公平、正义。律者,束缚也,意味着规则。孟德斯鸠在他的著名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谈到法的精神,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法律调整社会形态中各种关系,法律也应被放到最高的地位。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换句话说,法律是蕴涵法治精神的社会规则,其实质意义是通过法律条文体现法治思想、构建法律制度的社会规则。总体而言,法的精神是指“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等都有关,而这些关系就是法的精神”,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内部还有与生态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凌驾于各种关系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规则。

中国做“负责任大国”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任。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所在;其次,“大国责任”就是以尊重整个人类发展为前提,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严格遵循国际规则,履行各项义务。所以“大国责任”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中国要通过遵循法的精神,在各项国际法的规则下,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当前,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履行自己的义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站在法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气候问题,积极参与气候问题的国际谈判,确保国家发展空间的同时,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

从里约热内卢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

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典型代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价活动为背景,气候变化问题被列为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基础的重大问题,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政治谈判寻找具体对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问题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其发展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请见下图)。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做出为缔结防止气候变化公约开始政府间谈判的决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达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21世纪议程》和防范全球气候变暖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而且实现稳定在这一水平的时间范围应当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虽然公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但是在政策上却无法落实。由于公约只是一般性地确立了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没有硬性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具体指标,绝大多数都不能实现预期到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1990年削减20%的目标。

(二)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1日~11日,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但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减排或限排义务,符合“柏林授权”的精神和规定。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3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共有12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三)巴厘路线图

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全球各地的政府——其中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一致同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它的意义在于巩固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国际法地位,为下一步的国际气候谈判确定了具体目标和方向。“巴厘路线图”包括《巴厘岛行动计划》(BAP),其中列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下新的谈判进程,目标是在2009年以前完成。这一路线图也包括了《京都议定书》下目前的谈判和2009年完成的目标,此部分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国家进一步量化的减排承诺,以及针对关于技术、适应和减少毁林所引起的排放等关键问题正在进行的工作的谈判。

(四)哥本哈根会议

随着2012年的迫近,后京都谈判面临严峻的挑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时间非常紧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最新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一再呼吁,为了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的影响,国际社会必须立即行动,采取行动越晚,付出的成本就会越高。从历史经验看,《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自1995年启动,到1997年签署,再到2005年生效,经历了漫长的10年时间。而后京都谈判2005年才正式启动,为了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衔接,避免国际气候制度出现“真空”,新的国际气候协定必须要在2013年生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多个场合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致力于在2009年时达成一致,并使之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期满后生效”。2009年作为达成协议的最后期限已经基本上成为国际共识。然而,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进程困难重重,其谈判的焦点在于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中长期目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摊,尤其是几大利益集团之间以及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

各方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本立场

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备受各方广泛接受的《京都议定书》2012年行将到期,关于2012年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准则,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为这个准则寻求各种可行的蓝本。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环境、经济和政治的混合体。其中,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更是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外交的一个缩影。

在应对气候变化后京都时代减排方案的设计上,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利益集团,出于各自的利益及目的,都做出了各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一)欧盟的立场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欧盟一直以最积极的态度突出于其他国家和集团,强调自己在保护全球环境领域中的领导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其国际表态、宣言和计划上,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没有刻意地减排温室气体,但由于其他经济和政治原因,欧盟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唯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集团。欧盟国家在公约内外,利用各种平台(如8国集团首脑会议、20国能源与环境部长级会议、亚欧会议等)积极推动后京都谈判进程。欧盟各国***于2007年3月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

(二)日本的立场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日本由于国内能源资源匮乏,因而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低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本将充分利用能源和环境的高新技术,引领全球并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

在发达国家貌似公平合作的减排方案下,掩盖着巨大的阴谋与野心。他们试图把气候变化问题提升为目前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在这样的大旗下,要求一切国家共同承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并以此否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清洁发展机制”,代之以新的能源政策或者其他政策作为新机制。另外主张以市场的方式将他们的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而不是无偿或者低价援助发展中国家,也反对无偿的资金援助。其目的不仅是不履行其应尽的国际义务,而且以各种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发展。

发达国家所坚持的长期稳定目标、时间框架和以国家为排放单位的计算方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首先,发达国家并未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其次,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迫切现实。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政策框架,已成为“后京都时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分歧,促进气候制度向更公平有效的方向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围绕这一主题,后京都议定书谈判也必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三)美国的立场

政府上台后,在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较上届政府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对内通过推动相关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外以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同时拉中、印等发展中大国承担类似的减排责任。美国注重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将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统筹考虑,在国内将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动力之一,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但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减排将降低美国的竞争力,虽然目前对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态度积极,但近期不太可能确定激进的国内中长期减排目标,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调整将是渐进的。

主要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进展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基本法律框架和原则,而《京都议定书》具体规定的是温室气体量化减排义务,这些都仅仅是停留在国际法的领域。而在各国国内法领域,都需要在公约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法律应对体系,使得公约的执行真正落在实处。

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依靠国际条约的约束,更需要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分析并借鉴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从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目标。

当前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放缓,主要国家相关战略调整,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展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英国气候政策体系比较完整

英国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制定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气候政策体系。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作为负责气候政策的主要部门,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推出“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自2007年起,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评估和报告气候变化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

英国还是世界上首个制订法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于2008年11月26日正式获得议会批准。这项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2020年在1990年排放基础上减排26%;2050年至少减排80%。此外,英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德国气候立法走在前列

作为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推手,德国在气候变化战略、立法和政策制定上也走在世界前列。

在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德国于2002年开始着手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对所有企业的排放情况进行了登记并发放排放许可,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排放权交易购买排放量,否则就要缴纳高额罚款。

德国还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标注范围。

德国政府还计划制定关于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的法律框架,一方面向欧盟递交建议书,推动在欧盟层面上制定CCS法律框架;另一方面在国内制定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封存的法律框架,以德国环境法规来保障发展CCS技术的措施并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等。

美国新政府大打气候牌

总体上,美国国会有关气候变化的提案基本采取了减排目标和排放贸易体系的思路,在2030年之前的近期目标较为宽松,远期目标分歧较大。

在联邦政府层面,政府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气候变化作为执政重点之一。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向国际社会做出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标志着美国迈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

但这项法案也包括一些“公平竞争保护条款”,授权政府对来自未采取类似措施国家的产品征收关税,设置贸易壁垒。

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以立法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履行《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于2007年6月4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利用和森林保护及技术开发等方面针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则是保证以上计划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大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未来可能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法提供了法律基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表明了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对公约执行的决心,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以立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全面规范从资源输入到废物排放的全过程,将主体从企业扩大到社会;能源作为输入端,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来规范,分别从改变原来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两方面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法》则是输出端的立法,防治生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规定了防治大气污染的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为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也是中国根据国际环境立法趋势而制定的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

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实施效果

这些法律明确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水资源保护利用、农牧业建设、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等,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能力。明确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和措施,规范各级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产业布局、节能减排、农牧区能源建设、减少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建筑节能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正确看待气候问题以法律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中国应通过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确保国家合理的发展空间,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

气候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目前,围绕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方争相旗帜鲜明,求主动,谋主导,利益交织,矛盾交错,斗争尖锐,形势复杂多变,但气候变化基本格局和实质并未发生改变,透过这些复杂的形势变幻,我们不难看出问题实质,即气候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实质是各国的发展空间之争、经济利益之争和未来竞争力之争。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不容混淆

发达国家方面,千方百计逃避自身责任,试图将谈判引向对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强调发展中大国减排是其突出的表现。欧盟希望继续推进谈判,并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以巩固其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但不愿在没有美国和发展中大国参与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减排义务,目标仍是大力推动美国和中、印等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

日、澳、加等国不愿按照议定书模式继续减排,企图重新制定一项新的全球减排协议。尽管新任的总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较布什政府积极,但美立场未有根本改变,试图重新界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经济大国”或“排放大国”概念混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最近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规定向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关税,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挂钩,其核心仍是迫使中、印等发展中大国采取减排行动。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等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所有国家各自发展的需要,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和贡献方式,以实际行动为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国反对任何将气候变化与经济挂钩等方式来迫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行为。

通过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从中长期国家战略来看,无论从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还是基于国家发展理念和全球合作战略,中国未来20年的低碳转型对于迈进中等发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制度保障。因此,中国需要逐步掌握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主动权,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坚持《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和框架,坚持落实巴厘路线图的立场,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是逐步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

结合已有的相关法律,逐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气候变化应对的基本政策和措施很多属于国家法律规范的内容,需要法律规范才能产生实际效应。目前,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对气候变化应对的有关领域的政策措施已经有所规范,加强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并注重法律的实施情况监督。

加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制定,保障气候变化相关法律配套实施。在气候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配套制度,从法律上保障和强化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促进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形成,为气候谈判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发展权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积极鼓励地方在气候变化应对体系、机制上进行创新和探索。根据各地区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地方法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为国家层面的研究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提供实践基础。

厦门市2009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

政治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Ⅱ卷第25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于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作答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超过答题区域作答无效。

3.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共44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以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几种原油价格的平均水平为基础,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2009年1月1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60元。这表明

A.我国成品油价格由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决定 B.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C.国际原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D.当前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国家确定

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开征燃油税改革方案: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此次增加的税收与减少的收费总额相当,这意味用油者的总体税负没有明显变化。回答2-3题。

2.燃油税改革改革方案实行多用油者多交税原则。燃油税改革

①能促进节能减排,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局势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③加重消费者的负担,影响生活水平提高 ④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998年国务院决定分步实施燃油税费改革方案。燃油税费改革方案的推出,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在油价较高时,开征燃油税,会增加车主的实际负担,阻力较大。此次国家选择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的有利时机,推出了燃油税改革方案。这体现了

A.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要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 D.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4.消费对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下列能直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措施是

①对农民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 ②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③提高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税率 ④某地政府向居民发放消费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 2008年底北方特大旱情发生后,国家防总和财政部分别下达1亿元和2.5亿元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支持重旱区开展抗旱工作。旱区各省也及时下拨抗旱资金,出台各种补贴政策。这表明

A.我国财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B.财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国家统筹城乡安排财政支出 D.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6.丢块石头到水里,水波是逐步递减的,越向外冲击力越小,这就是“涟漪效应”。现代国际社会中,一般来说,市场开放程度小、处于全球化边缘的国家,受到危机的影响也小。“涟漪效应”揭示的经济学道理是

A.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和贸易的国际化 B.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开放程度国家的负面影响不同

C.主权国家要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D.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走对外开放之路

7.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务院1月7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关于大学生就业选择,下列行为值得提倡的是

①到城市和乡村的基层就业 ②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③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 ④靠政策引导就业或竞争公务员考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为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于2008年8月17日决定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监管部门将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人们将获得更加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权利 B.依法治国是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C.国务院履行了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 D.体现了国务院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水平

9.2008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②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决定权 ④国家主席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10.某市政府出台了加强自律的若干措施:公布领导干部办公电话和职务分工;“一把手”要通过媒体公开作出服务承诺;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此有人说:“软环境软了官员的身段,硬了是百姓的腰杆儿。”这说明

A.政务公开就能够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B.保障人民知情权就能实现政府的服务承诺

C.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D.政府只要加强自律就可以提高自身的威信

11.在2009年1月14日召开的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382名代表一致表决通过将3月28日设立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主改革50周年来,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也真正成为新西藏的主人。这充分表明了

A.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D.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2.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首次派遣舰艇编队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以保护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必要时与有关国家的护航舰艇开展合作参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这昭示

A.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B.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打击海盗,维护航海安全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任务

13.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因此,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这表明

A.中华民族精神总是产生于特殊的时代

B.中华文化熔铸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C.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D.中华文化对人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08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厦门举办。本次活动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展示两岸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最新成果,搭建推动两岸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技术和文化资本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构筑两岸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加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亲情、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回答14—15题。

14.材料体现

A. 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B. 两岸文化交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C.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5.“一脉传承?创意未来” 是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主题。这说明了

A.传统文化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B.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D.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从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办公室获悉,截止1月28日,在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中,已关闭违法违规网站1507家。春节期间,除关闭55家违法违规网站,还关闭传播*秽的博客114个,删除*秽和低俗47000多幅。这些网站以传播*秽和低俗内容为主,违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回答16—17题。

16.述材料表明

A.发展大众文化必须提倡多样化原则

B.文化产业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C.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D.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17.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国家重拳出击,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的存在,反映了

A.创造主体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创造性

C.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19. 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这启示我们

A.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发展多样性联系 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应该有意识彻底否定已存在的事物 D.可以离开已有的事物创造新的事物

20.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这说明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事物的发展

B.要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正确价值取向

C.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

D.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21.读右边漫画:《抓到经济增长“牛鼻子”》。

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重视联系的客观性就能解决问题

B.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

C.创新能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整体与局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2. “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Travel dream,A thousand miles,Meeting in Beijing. Come together,Put your hand in mine.You and Me,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ly.”《You and Me》这首歌,主要揭示了

A.联系具是普遍性、客观性 B.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B.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D.人与人之间的世界观是不同的

第Ⅱ卷 (共56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部分。第23---2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5题分A、B两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作答。

[必考部分] (46分)

23.(23分)

受罕见自然灾害的折腾、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的冬天成了中国经济的“寒冬”。时光在逼人的寒气中进入2009年,国家力量在迅速凝结,民族信心在不断积聚,政府策略在不断见效……。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以上两幅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多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支持企业发展。请说明国家为什么要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帮助企业“过冬”?(7分)

材料二 针对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减薪裁员导致的大批农民工返乡现象,某县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底出台了若干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暖冬”政策

◆扶持兴办企业。在信贷、税收、办证、土地使用、各项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

◆鼓励二次创业。动员和安排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工到县内工业园区就业或创业。

◆充实村级班子。利用村级换届的时机,把有一定市场经验、有组织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吸收到党组织和村级班子。

(2)请你为该县进一步落实“暖冬”政策提出两条建议,并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三 2009年春节消费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更加火爆。据商务部监测,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3.8%。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灾区商品供应丰富、物价稳定,灾区人民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中国人独有的“过年情结”---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成了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自古历来如此。

(3)中国人“冷了什么也不能冷了过年”的过年情结蕴含哪些传统文化道理?(4分)

材料四 福建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2009年省政府将力促区域联动、城乡协调发展以推动内需,完善“9?8”投洽会等重要平台功能,积极开展闽港澳贸易投资合作,加快推进“三通”发展,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据福州海关统计,2009年1月份,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8.7亿美元,比上月增长14.8%。

2009年春节过后,福建沿海某童装集团决策层在安排2009年内外销比例意见如下

董事会成员 甲 乙 丙 丁 董事长 备注

内外销比例 5:5 10:0 3:7 6:4 ? 该企业是出口型企业,资金技术力量雄厚,品牌产品2个,出口效益还好。

(4)如果你是该集团董事长,根据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相关政策及企业实际,运用矛盾观点为你倾向的意见阐述若干看法。(6分)

24.(23分)

我国的改革始于农村,三十年的改革使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A地区就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缩影。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地区地处山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人均土地仅一亩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地方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一举摆脱了靠国家救济的贫穷面貌。但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太小,近十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当地农民流向了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务工,使劳务收入人均增加700多元,有的还在城里安家落户。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弃耕、抛荒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乡村干部强迫农民将土地低价转让给客商经营,农民意见很大。

材料二 为解决规模经营小、土地弃耕问题,当地政府通过信访、实地调查研究等途径问计于民。众多农民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数千条有关土地利用、增收的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参考。该地区政府最后作出了“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定。同时,强调“土地流转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

(1)对本地政府允许土地流转的决定,个别农民表示不解,认为搞土地流转就是要在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意义。假如你是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解答这些农民的疑问。(9分)

(2)该地农民是通过什么方式参与民主决策的?结合材料二,说明农民的民主参与对政府决策的作用。(6分)

(3)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分析A地区政府的改革举措。(5分)

材料三 为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该地B镇举行了一次农民赛歌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下面是该镇二位农民观众对采访记者的谈话。

观众1:“我们收入不多,不敢奢望观看高雅艺术的演出。我们平时文化生活单调,往往靠喝酒、打牌、看电视消磨时间,有时能看场免费的大戏心里很高兴。”

观众2:“现在唱的基本都是一些老歌,即使是新创作的歌曲,专门反映我们农民生活的歌也实在少。”

(4)结合材料三中农民观众的谈话,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谈谈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6分)

[选考部分] (10分)

25.(10分)

请考生在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作答的题号。

A.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由总统提出的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这一巨额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要求受政府资金支持的公共工程必须使用美国的钢铁和制成品,在国际社会的争议声中,最终加入有关“买美国货”的条款必须“与美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承诺相符”的文本。这一文本仅让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豁免,却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排除在外,再次引发全球“警惕”。

阅读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材料中“购买美国货”条款主要违背了WTO的什么原则?运用WTO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持的立场和态度?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愈发严重。某中学高二(2)班以“如何破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为题召开研究性学习讨论会。会上有一位同学首先提出:解决交通拥堵要从地面开始,另一位同学提出可以从空中想办法。受此启发,班上同学纷纷提出不同的设想,如下图示:

……

这次讨论共征集了30多个方案。

该班级通过这一活动征集方案属于思维发散的哪种方法?思维发散对思维创新有何帮助?

2009年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查政治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B 2.A 3.D 4.D 5.A 6.B 7.A 8.A 9.A 10.C 11.D 12.B

13.B 14.D 15.B 16.C 17.D 18.B 19.A 20.A 21.B 22 A

[必考部分] (46分)

23.(23分)

(1)答: ①2008年我国GDP增长呈逐季下滑趋势;2008年我国仍然存在贸易顺差,下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呈逐月下滑趋势。(2分) 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或加大财政支出的范围和力度)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多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是应对日益严峻经济形势的要求。(2分) 这一政策组合拳有利于支持企业融资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销售,增强企业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目标。(3分)

(2)答:①建议:安排一定的创业资金,帮助困难党员群众从事个体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中心,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实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本领;联系商品供销市场,为创业党员群众分担后顾之忧。(2分,考生答两个方面即可,如从其他角度提出建议,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②理由: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的宗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4分, 考生答两个方面即可)

(3)答: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过年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过年对中华民族发展有持久影响。③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过年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④中国人自古从不因困难和灾难放弃过年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4分)

(4) 答: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一分为二看问题。企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把握机遇敢于挑战,合理安排内销和外销。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当前出口形势还没有根本好转,企业要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创造条件增加内销。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在资金、技术和品牌上有优势,外销竞争力犹在,可以着重发展外销。④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企业可借沿海优势,毗邻港澳和 “三通” 发展的有利条件,适度发展外销。 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企业要充分利用扩大内需有利政策和推动对外贸易有利条件,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安排内外销计划。(6分)

(如考生选择甲、丙、丁其中一种意见,并能从上述列出观点中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若选择倾向乙的意见,表达的哲学观点正确,最高得2分。)

24.(23分)

(1)答:(1)①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土地流转只是经营权或使用权的转让,没有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3分) ②实行土地流转有利于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增加转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的收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或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6分)(评分说明:第②点的三个层次,考生只要能回答其中的二个层次即可获满分。若从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护耕地等角度回答可酌情给1-2分,但最高不能超过本小问的满分。)

(2)答:①该地农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2分) ②农民的民主参与有助于政府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有利于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对政府决策的理解,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决策的实施。(4分)

(3)答: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分) ②A地区政府通过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改革措施,完善了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

(4)答: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2分)②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2分)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农村基层,加强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2分

[选考部分] (10分)

25.(10分)

A.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参考答案:

(1)这一条款主要违背了WTO的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3分)

(2)①我国应主动承担作为WTO成员国的国际义务,主张和支持WTO的宗旨和原则,共同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呼吁国际社会协调行动,加强对各国“救市”措施的监督。(3分)②我国应充分行使我国作为WTO成员国的权利,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维护国家利益;同时积极主动参与、加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4分)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参考答案:

①这一活动征集方案属于思维发散技法中的“头脑风暴法”。(3分)②发散思维具有思维创新的功能,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还能对所要求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产生难以预料的效果。(7分)